【榮獲2013年第六屆金書獎「最佳編輯」(系列)】
「家是最安全的地方,為甚麼竟會是居疼愛的兒子的葬身之所?」
「四名死者被裁定死於意外,亦即沒有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。但是,法律責任是一回事,道德責任是另一回事……」
「然而,在導致四人無辜喪生的慘劇發生之後,相關部門的處事方式卻依然故我,完全沒有汲取教訓……」
人總是善忘的。正如本書作者明言,再沉重的記憶也會被遺忘,因此他寫作本書,要讓馬頭圍街坊的故事不被遺忘。十個家庭的十個故事,全書夾敍夾議,為我們書寫不一樣的香港故事。
「今天劏房現象代表了甚麼?是政府沒有決心滿足市民住屋的需要!是政府對房屋建設沒有長遠的規劃!是政府容讓『地產霸權』主宰房屋的供應!是政府沒有理解市民對房屋的需要!最後,是我們的社會關心經濟發展大於社會發展!」
——周永新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
「本書作者是資深的社會學學者,透過整理馬頭圍唐樓倒塌災難中受害者經歷,記錄及見證了慘劇所涉及的前因及善後的問題,反映現時有關舊區房屋政策與實際需要的落差和社會制度的僵化。本書的出版確保事件不會被社會遺忘……」
——梁祖彬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、市區更生基金主席
「本書不單提醒我們一件差點兒已忘記了的往事,同時也帶引讀者從災民的經歷,以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事件背後存在的種種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作者在分析了政策的漏洞之外,還提醒我們需要深思人的價值、生活的社會邏輯。」
——呂大樂
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、智庫新力量網絡主席
「『劏房是房被劏,人也被劏!』貧民天天面對貴租、迫遷及惡劣居往環境,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但政府卻無動於衷,漠視居民『被劏』的困境。感謝陳和順走訪災難受害人,讓社會感受貧民的血淚生活,為大家提供第一手材料深入探討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。」
——施麗珊
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
「三年了,窮人的居住環境不但沒有改善,反而劏房愈來愈多!高官住豪宅還要僭建,窮人住劏房,無家可歸者還要被驅趕!本書讓我們重溫馬頭圍道45J的香港故事,反思他們的不幸遭遇,究竟是人為疏忽,還是『意外』——沒有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?」
——張超雄
立法會議員
「三年過去了,筆者心中仍有多個疑問未能找到答案。三年下來,香港劏房的數目只有愈來愈多。三年下來,筆者只看到香港最弱勢的社羣不單愈來愈多,情況更愈來愈苦……」
——任國棟
九龍城區區議員
|目錄|
序一/周永新
序二/施麗姍
序三/張超雄
序四/任國棟
作者序
01 港式豆腐渣工程:另一個香港故事
童媽媽:家,不再是安全的地方
童媽媽:最年輕的死難者
高敏:「塌樓前,他還在埋頭苦讀……」
死因研訊(一)
死因研訊(二)
死因研訊(三)
Cindy:最幸福的時候……
法律責任vs道德責任?
樓宇安全的空話
羅生門@馬頭圍
劏房過客
02 馬頭圍七十二家房客
湯婆婆:馬頭圍七十二家房客(一)
湯婆婆:「政府哪有幫過我呀?」
小梅:馬頭圍七十二家房客(二)
人間有情
官僚(一)
官僚(二)
官僚(三)
事後災民
03 尋找自己的社區
何伯、何太太:拆屋,心痛!
何伯、何太太:社區適應……
賠償?
囚徒困境
市建局是地產商?(一)
市建局是地產商?(二)
Narayan Das:我們一家遇見了天使(一)
Narayan Das:我們一家遇見了天使(二)
04 原區安置,貪得無厭?
吳先生:「大陸才會的,怎麼會在香港發生呢?」
吳先生:冷漠香港人
吳先生:無良業主
原區安置,貪得無厭?
誰願發痛失家園的「死難財?」
「原區安置」的價值和意義
就只有經濟邏輯
生活的社會邏輯
土地和空間不是商品
社會制度的正當性
05 特首來了?還不走!
馬先生、馬太太:特首來了!
馬先生、馬太太:還不走?
災民與傳媒
災民與教會
災民與議員
誰在妨礙救助災民的工作?
李先生、李太太:進退維谷的雙非家庭
李先生、李太太:好政府、壞政府
李太太:生活的幸福感
作者跋:他們的故事,就是香港故事
|作者簡介|
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,香港理工大學高級講師,活躍於本地公民社會,並經常在《信報》和《經濟日報》撰寫時事評論,長期關注各種社會政策和民生問題,近年尤其關注貧富懸殊的問題。2010年和2011年間,曾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,現為「香港公平貿易聯盟」主席和政策智庫「新力量網絡」副主席,曾出版《十年回歸,十年盤點》(合編)。
產品編號:IB904
ISBN:9789624574586
尺寸:170*215 mm
頁數:166頁
重量:280克